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

認識宜蘭的兩樣寶──博士鴨與養生奶

  人們對於生活中的慣見事物,經常習焉不察,或以其普遍平常,就疏於留意。這樣的態度,常使我們失去探索的機會,無緣見識其背後潛藏深厚的美好底蘊,如果及早覺醒,或可追索於萬一,但若這項事物式微,斷了傳承可能追悔莫及。

  作家洪醒夫在其〈紙船印象〉一文中說道:「有一些事,卻像夏日的小河、冬天的落葉,像春花,也像秋草,似無所見,又非視而不見……不去想,什麼都沒有,一旦思想起,便歷歷如繪。」我們鄉土的宜蘭,也有一些可親可愛的小東西,值得同學去關注,這學期的校外教學,我們聚焦於在地產業的認識,帶領同學去了解宜蘭的鴨產業,以及養生豆奶的歷史。

  談到宜蘭的特產,除了金棗蜜餞,最有名的莫過於鴨賞了。宜蘭是臺灣養鴨事業最發達的縣分,五結鄉更是養鴨人家集中的地區,這是有著地理人文的因素。現在的宜蘭冬山河水道平直、水流穩定,以規畫優美的風景名勝區著稱。早年卻因河道蜿蜒,加以夏秋之交常暴雨成災,農田淹沒,作物損失慘重。農民為維持生計,故以養鴨為重要的經濟來源,宜蘭養鴨已傳承百年,對於鴨子製品如鴨賞、皮蛋、鹹鴨蛋可說經驗老到,這些食物自然有著令人難以忘懷的滋味。

  這次我們前往博士鴨觀光工廠,透過廠方人員的介紹,同學認識鴨鄉宜蘭、鴨賞製作、以及鴨子相關知識,此外還做了胖鴨彩繪 DIY,也在回答問題之後,嘗到了鴨製品美食。

  記得我小時候有一年與父母搭乘火車,適逢假日一票難求,連行李貨車廂也擠滿了人。行李貨車廂中滿是載運的雞蛋盒,天熱、人擠,又是雞蛋稻殼等混濁的氣味,側身於車上的人苦不堪言。就在百無聊賴之際,我注意到有蛋殼被啄破,竟然是小雞誕生在火車上,之後陸續有好幾隻小雞也破殼而出。大家的注意力,全被小雞吸引住了。我看著幼雛的羽毛由溼癟而蓬絨,而後車廂中滿是嘰嘰聲,這個旅程因為小雞,再也不枯燥難熬,對於年幼的我來說,真是一大震撼。因此這次特別安排,請博士鴨工廠為我們找來當天會孵化的一籃鴨蛋,有緣的同學,因此可以見證到生命誕生的一刻。這天,那籃鴨蛋前,不時圍繞著同學們駐足旁觀,我想同學們應可感受到生命的美妙。

  說起養生奶,也是早年臺灣人的共同記憶。民國四、五十年代,當時政府為了增進人民營養,鼓勵農民種植黃豆,保價收購,並且輔導各地農會產銷部門製作「養生奶」行銷,這可說是大眾飲品,除了豆奶之外、米奶、杏仁奶等也是讓人懷念的口味。

  現今的小朋友,可以享受的飲料、口味五花八門數倍於昔日,對於豆奶可能還看不上眼,不過,當時的小朋友若能在「柑仔店」買瓶養生奶喝,真可謂是莫大的享受了。

  時至今日,在便利超商索取貨品上架費,大賣場要求促銷價差額自行吸收,以及市面上各種飲料的多元選擇下,養生奶系列,漸漸淡出消費者眼界,全臺灣的農會,只剩三家仍持續經營養生奶──除了花蓮鳳林農會外,其他兩家就是宜蘭縣的員山農會,以及我們此次造訪的羅東農會

  羅東農會保留原來養生奶的口味,另外配合現代人重養生的概念,開發了新的產品,也將原來的行銷部,配合觀光休閒潮流,轉型為「羅董養生驛站」,我們同學在此品嘗養生奶,也參觀養生奶、養生皮蛋的製作過程,自己又實作紅豆豆花湯,大塊朵頤。羅東農會將廢棄的舊穀倉改建為農業文化展示空間,展現農業攸關的二十四節氣知識為「二十四節氣館」。這部分與上學期我們安排頭城農場體驗稻作文化的校外教學,恰可以做為互相延伸補充。

  有副對聯是這麼說的:「風聲,雨聲,讀書聲,聲聲入耳;家事,國事,天下事,事事關心。」不要忽略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,世事洞明皆學問,關心,從身邊開始!蘭陽平原上還有好多的地方產業,他們在宜蘭默默耕耘,未來仍將有新的校外教學行程,訓育組請同學們來認識家鄉、體驗宜蘭。

沒有留言:

網誌存檔